目前大多数去敦煌的游客都是为了多看几个洞窟,而在文化保护意识方面还非常薄弱。 郭佳 摄
实景演出泛滥拷问文化保护责任
敦煌扩展文化旅游的内容做法同样适用于其他景区。过去人们去嵩山,攀山加上参观少林寺,一日游基本就可以搞定。待到2006年推出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之后,晚上留下来观看演出成为部分游客的新选择,嵩山旅游时间由此前的一天得以延长。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的,还有《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藏迷》等一批大型的实景演出、原生态歌舞表演。旅游研究专家魏小安对此表示,“实景演出在中国不仅培育了一个市场,还培养了一个新的文化旅游模式”。
据估计,目前全国有80多部同类型的歌舞剧在上演。当大型实景演出开始泛滥之际,趋同的内容还能否保证它得以表现当地文化内涵的初衷?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对此的判断是,“中国真正的实景演出并不多,有不少其实不过就是台户外演出而已。”在它的理解中,实景演出必须达到“此山、此水、此人”三者的天然融合。既要有当地的山水美景,也要有当地人的生活与文化。比如《印象·刘三姐》,不仅有当地的山水、云、村庄这些场景,还有当地的生活气味,才算得上真正的实景演出。
歌手容中尔甲还有另一个身份,即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演出《藏迷》的投资人。他并不否认“原生态”这一说法本身的概念化倾向,“作为演出要想复原当地最原始的生活样貌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努力把九寨沟当地藏族的服饰、歌舞、民风民俗、节日等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进行展现”。容中尔甲认为,作为实景演出及原生态歌舞演出的投资人,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很重要,同时还要有保持文化真实性的一种责任感,不能只为商业利益考虑。
除了各地泛滥的实景演出,丽江、凤凰、周庄等古城古镇原住民的大量流失,也造成对当地文化的真实性的损害,成为“游客杀死威尼斯”的另一个翻版。
对此,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拴科认为,游客扰乱了当地人的生活是个不争的事实,但要是不逼他们迁走,又能让他们在旅游中得到切实的好处,那当地人的生活及文化样貌都会最大程度得以保留,外来的旅游者也会觉得有收获,来了以后还想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