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实景演出有不少只是户外演出,距离展示当地人的生活与文化还很远。记者 尹亚飞 摄
文化与旅游的结缘由来已久,秦兵马俑、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故宫等历史文化深厚的地方,一直也是备受人们追捧的旅游目的地。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10月23日在张家界举行,文化旅游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
遗产保护与旅游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假如你看了八个洞窟,他就要争取看十个洞窟”,敦煌专家常嘉煌说自己每年总能碰到这样的游客。此外,讲解员在石窟内大谈与壁画有关的佛教故事,一讲就是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这些情景都让他感到痛心,因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壁画,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问题。游人在石窟内参观时呼出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正加速着敦煌壁画的脱落。而日本的情况就大不相同。十几年前常嘉煌在日本读书时,有次和同学一起去看日本的一个寺庙,参观者要跪在地上,用纸盖着鼻子看,不许说话。“虽然那张壁画只有五百多年,与敦煌的千年历史相比,但其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常嘉煌在敦煌大漠中开掘的现代石窟,就是为了能尽量减少游客在原始莫高窟内的停留时间。
随着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间的矛盾也表现得日益凸显。把莫高窟这类脆弱的文化遗产开发为旅游景点,这其实是常嘉煌所反对的。但有专家表示,要想做到纯粹保护也不现实。因为是“人类共同的遗产”,素有到此一游心理的中国游客既然花费一大笔费用来到敦煌,要是没能多看几个洞窟是不会答应的。而且导致敦煌壁画受损的原因不单是人的呼吸,还与整个的大气变化有关。
扩展旅游内容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
正因如此,扩展旅游的内容,培植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常嘉煌说,设想人们在敦煌的两三天时间过得很充实,除了看石窟壁画,还可以去体验戈壁的荒凉、古代画匠的生活条件以及大漠特有的星空,相信人们在石窟内停留的时间就会明显减少。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认为,“我们不仅要讲文化旅游,还要讲旅游的文化,即游人以怎样的态度和方式去旅游。”当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紧迫之时,游客那种比谁看的石窟多的较低俗的旅游文化,就需要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