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有文化就能做旅游”是误区
魏小安,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本次活动提出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一口号,实际只说了文化与旅游关系的一半,忽略了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这个内涵。用什么方式去旅游,旅游的标准,以及旅游过程中所追求的个性化,这些都可以包括在“旅游文化”这一概念当中。
目前在文化旅游中存在以下误区:一是文化至上。认为只要有文化就可以做旅游。实际上,有些东西就是小众市场,你把小众市场再怎么炒也是小众市场,比如杜甫故里,杜甫的确是名人,但在年轻人中的影响绝对比不过周杰伦。二是保护至上,认为什么都不能动,只要能保护就可以。第三个误区是开发过度的问题。第四个误区就是不知道文化旅游到底该怎么做,不注意在细节上打造好的旅游产品。
因为这几个误区的存在,容易使我们的文化变成一种泛文化,旅游变成泛旅游,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也会变成一种泛论。深入挖掘某个地方的文化内涵,并最终形成具体的旅游产品,这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关键。
文化游需要游客融入当地文化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要想让文化旅游保有生机,游客需要善待文化遗产,能够真正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当中去。出发前考虑清楚你是去感受当地的文化,还是度假旅游。如果是抱着前一种想法去的,那就要特别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实,现在有不少游客只是去看一种死的文化,比如只看房子等表面东西,忘记了里面还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存在。旅游开发者也是,现在许多挖掘出的墓穴,把里面的陶罐挖走了,墓却被填掉了,因此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完整的文化。因此,旅行者具备一个好的心态很重要,到了丽江,重要的是在了解白族阿婆的一天中感受当地的文化,而不是冲着住旅馆或者买纪念品去的,这样文化旅游才会变得可以触摸,活起来。
保护古城镇可导入“旅游社区”的概念
李拴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
对古城、古镇的当地生活样貌的保护,应该导入一个“旅游社区”发展的概念。设想当地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凭什么今天圈起来收门票,而且跟当地人没有关系。外来人的旅游必定打扰了他们的生活习惯,但如果物质生活没有改善,要么就被拆走或迁走,要么逼着他们偷偷摸摸把外面的游客带到景区,给点小钱就想法躲过高昂的票价。这对他们的生活状态都是一种破坏。
这方面中国也有不错的正面例子,即漓江的《印象·刘三姐》,为什么当地的人工设施及许多名贵树种并没有让看守,就是因为每天的大型演出调动了上千的当地人,旅游给他们带来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