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文坛伉俪的激情岁月
2012-4-11 15:28:12
访问量:2966898
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
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 立即修改 | 关闭
贺敬之、柯岩——一对文坛伉俪的激情岁月(图)[转载]
2010-08-08 22:05:13| 分类: 流金岁月|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贺敬之、柯岩——一对文坛伉俪的激情岁月(图)2006年01月11日 16:08 “贺敬之”这个名字,是与歌曲歌词《翻身道情》、《南泥湾》,歌剧剧本《白毛女》,诗《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名作紧密相联的。熟知中国当代文学的人也必定知道,剧作家、诗人贺敬之的创作虽然说不上浩繁,但他凡发表一件作品,就非同凡响。
上月15日,中国现代文学馆,贺敬之文学生涯65周年暨《贺敬之文集》出版研讨会隆重举行。旧友新朋们在此又一次见到了这位似乎注定为文学创作而生的时代歌者。
而陪伴在他身边的夫人柯岩———诗集《“小迷糊”阿姨》、《周总理,你在哪里》,报告文学集《癌症≠死亡》,长篇小说及同名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等许多著名文学作品的作者,同样是一位优秀的当代文学大家。这对文坛伉俪相伴半个多世纪,成就了一段温馨的文坛佳话。
冬日里,笔者有机会访问了这对夫妇。
●文坛伉俪
1949年底,中宣部组织作家代表团赴朝鲜访问,巴金为团长,年轻作家贺敬之积极报了名。当时丁玲是中宣部文艺处处长,行前她组织大家学习时,发现贺敬之身体瘦弱,气色灰暗,像有重疾在身,就对他说:“你这次不要去了吧。”正是由于丁玲的这一决定,贺敬之得以认识柯岩,并玉成一段美好姻缘。
柯岩祖籍广东南海,本名冯恺,1949年调到北平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编剧。她17岁时就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同窗》,才华横溢,长相不俗,走到哪里都非常招人喜爱。
1950年初,柯岩所在剧院举行剧本座谈会,请贺敬之去谈《白毛女》的创作经验,初次接触,贺敬之对柯岩的印象很好———朴素,不矫揉造作,充满了革命热情。而柯岩一见到贺敬之却感到出乎意料———《白毛女》的作者竟是这么年轻,这么文雅,这么富有幽默感,不仅没有大作家的派头,连小作家的沾沾自喜也觉察不出来。
贺敬之与柯岩的交往越来越多。两个人常聚在一起谈文学,谈生活,谈革命,谈创作,他们有太多相似的追求,很快就成了朋友。
促使他们感情发生飞跃的契机,是贺敬之的一场大病。1951年初,贺敬之到河北省大名县乡下采风。到了县里,他感到身体不适,浑身无力,举手抬足都非常困难,后来竟出现吐血。县里大夫诊断为肺结核,贺敬之被火速送回北京,住进当时专治结核病的北京红十字医院。当时肺病虽已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但仍有很大的危险性。为了防止传染,医院里一般不许外人来探望病人。令贺敬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柯岩轻轻地走到了他的病榻旁。担心柯岩被传染,贺敬之要求她不要再来。可柯岩却笑着说:“越害怕才越会传染呢。”这句话令病中的贺敬之内心似乎被猛然撞击了一下。
病中的贺敬之阅读量很大,柯岩经常借些认为对他有帮助的书来,有时也带些好吃的来。也许,她的到来比药还有用,贺敬之的病渐渐好了起来。他的肺结核没有传染给柯岩,而柯岩的开朗、洒脱却“传染”给了贺敬之。爱情,在这两个年轻人的心中悄悄萌芽。渐渐地,见不到柯岩时,贺敬之常常陷入思念的痛苦;柯岩一出现,贺敬之的眼前似乎多了一轮太阳。1953年10月的一天,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患难知己
解放后,在多次政治运动中贺敬之都挨过整,先是被诬陷为胡风分子,受到了党内严重警告的处分。在“文革”中,贺敬之也一直是批判对象,连续不断地在机关大会上被批斗。而柯岩也被她所在单位的造反派打成了“黑线人物”。
柯岩从小就性情爽朗,刚正不阿!她就是不承认自己是“黑帮”、“反革命”。造反派批斗她,喊“打倒‘牛鬼蛇神’”,她也喊“打倒‘牛鬼蛇神’”;造反派说:“你就是‘牛鬼蛇神’”,她回答:“我不是,谁是就打倒谁!”
“二月逆流”之后,造反派打起了派仗,柯岩在本单位贴出大字报声明:“我不是漏划右派,不是阶级异己分子,不是黑帮……自即日起退出黑帮小组。”旋即不顾造反派的监视和阻挠,手提糨糊桶,领着不满9岁的女儿,到文联大楼贴出了大字报:《挺起腰杆干革命,贺敬之是个好同志!》
●同病相依
从1965年到1976年,贺敬之整整沉寂了11年。整个文坛也是10多年的沉寂。粉碎“四人帮”后,贺敬之进入文化部,1977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1980年8月,就任中宣部副部长;1987年离任,1989年复出,兼任文化部代部长。
1991年,贺敬之在体检时,确诊为肺癌,要做手术。这时贺敬之已经67岁了,心力交瘁,他向中央递交了辞去部长职务的辞呈,得到批准。
因心脏不好,左肺曾经做过手术,贺敬之对于自己能否经受得住肺部大手术心存怀疑。医生看出他的顾虑,只好建议他进行保守治疗。不料在后来的一次体检时,他肺部的阴影没有扩大,这种奇迹连大夫都感到吃惊。
柯岩也是个“老病号”。她曾有过十几年的尿血史,最初医生检查说是肾炎,后来确诊为肾结核。动手术的那天,来了许多同事、战友、朋友以及读者,手术室外的走廊里挤得满是人。贺敬之坐在手术室外,心里七上八下。待手术结束,柯岩被推出来了。大夫托着一个盘子,里面盛着她的右肾,已经彻底地烂掉了。看见了隐藏在爱人身体里的磨难,对贺敬之来说真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1996年9月,心脏一直不好的柯岩须做心脏搭桥手术。动手术前的晚上,贺敬之整整一夜未眠———因为参加会诊的一位医生也对实施手术产生动摇了,认为危险性太大。可是不动手术,柯岩就毫无生存的可能;动,也许还有一线希望。柯岩被推上手术台的当天,《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等31个单位联合举办“柯岩作品研讨会”。手术从上午做到傍晚,足足用去8个小时,一共搭了3根桥,很成功!那天,贺敬之默默地躲在手术室外,悄悄地流下了泪水……
据贺老介绍,而今,他们夫妇俩每天清晨到居所附近的玉渊潭公园散步,也像普通人一样上街买菜,一般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在恬淡安静的日子里度过晚年,应该说是一种幸福。当然,贺敬之有时也出席诗歌界的一些活动,上台朗诵自己的诗作,在中国诗坛上继续发出高旷的余响。
[说明]我喜欢贺敬之老师的作品是在中学时代,那时从我的语文老师那里借来的书中有一些贺老的作品,像文中提到的《回延安》、《桂林山水歌》等,读起来觉得琅琅上口,情真意切,让人感动,后来,又知道了著名的歌剧《白毛女》也出自贺老之手,对其敬意也就更深了一层。而柯岩老师的作品我读的不多,然而,就是选入当年课本中的一首《周总理,你在哪里》,就足以被她深深打动,刻骨铭心,难以忘却。而让我更意想不到是,这样两位让我深深敬仰的文坛前辈竟是这样一对患难与共眷侣,我为之惊叹也为之祝福,就让我借这次转载的机会,向我敬仰已久的两位前辈祝福吧,祝他们身体康健晚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