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相府
2012-4-11 15:28:08
访问量:2966783
2011年8月14日上午8点半,我们来到晋城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的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对面的西山院,这是拍皇城相府全景的绝佳地方。因为天太热,我们就没上去。
皇城相府地图石
每天早上有文艺表演。
皇城相府的宫女出来迎驾了。
大型实景剧演出《迎圣驾》
陈廷敬率领家人列队恭候,先是太监出来喊“皇上驾到,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接旨”,然后是康熙皇帝率领嫔妃浩浩荡荡走过来。皇帝审阅陈廷敬编撰的《康熙字典》,给陈廷敬题了“午亭山村”四个字,以陈廷敬的字为其宅院赐名。
游客实在太多,我挤到一个花池的边边上,抓拍一张,要不是旁边一位好心的大姐扶住我,我就摔下去了。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票价:100元。(含相府庄园门票)
城门外的御书楼。楼上有一块碑,上面刻有康熙皇帝的题词“午亭山村”四个大字,两边配有他写的一副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功绩卓著、晚节照明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外城"中道庄":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紧依内城西墙而筑,基本呈正方形。
石牌楼: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牌楼四柱三楼式。楼柱两侧置夹杆石,下枋上雕二龙戏珠,其上花坊、中枋直至定坊均饰吉祥图案,高浮雕。各枋间施牌匾和字牌。正楼主牌"冢宰总宪",边楼分刻"一门衍泽"、"五世承恩"。安牌上刻陈氏一门的官职及功名。定枋上施仿木构斗棋屋檐,正脊两端设吻兽,脊刹饰麒麟。整座牌楼雄伟庄重,制作精美。
皇城相府内小姐院中的珠潭蚌池,寓意小姐如珍珠。
陈氏家族中未成年少女居住而建的小姐院,小姐院前后均辟门以通花园。
小姐房内著名的玉石镶嵌松鹤延年图配乾隆御笔“苍松万古青永驻、云鹤千年寿无疆”楹联中堂
皇城相府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
内城建筑分祠庙、民宅和官宦邸三类,风格迥异。祠庙建筑有陈氏宗祠,民居有世德居、树德居和麒麟院,官宦私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
它的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
皇城相府原名皇城村再早称中道庄,据民间流传,陈廷敬在京城做了大官以后,其母亲想到北京看看皇宫,陈绝不能违反大律例而将母亲带到皇宫,侍母至孝的陈廷敬又不想忤逆母亲的意愿,于是不惜巨资在中道庄内城之外另建设新城,并将仿皇宫景点点缀其间。面对新城,陈母理解儿子的孝心便住进新城,活的十分快乐。中道庄的村民十分自豪争相以“小北京”夸赞自己的家园,并相信真正的皇城也不过如此,于是以“皇城”自居,后又演变成皇城村,经口口相传有小人借机向朝廷打小报告,说陈廷敬大逆不道,私盖皇城,图谋造反,陈廷敬听风声之后,虽然胸襟坦荡,但老百姓的称呼“皇城”却实在是犯大忌,不做预防难免被追究责任。于是命人火速返乡将内外城墙全部涂为黄色,并干脆称其村名为“黄城”,城楼上甚至悬挂了“黄阁青山”的匾额。朝廷派专人赴实地调查,村名“黄城”名实相符,如此山村可印证康熙盛世的太平写照,于是朝廷所派专人据实上报,不但没有参奏陈廷敬谋逆反,反而多是称赞之词,最后还陈廷敬以清白,“黄城”村名由此有了法定的意义。
皇城相府共设9道城门,四通八达,有关卡可守,形成了外城抱内城,内外连环套,稳固保安全的坚固堡垒,城墙总长170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宽2.5-3米不等,城楼、堞楼、角楼相互关照,垛口星罗棋布,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东北角制高点建的春秋阁。
它供奉的是关圣帝君。关帝即三国时期的关羽,关公以“义”著称于世,故被历代帝王屡次加封,皇城陈氏家族建阁供奉关帝,既是对忠孝节义封建道德观念的推崇,同时也期待保护陈氏族人世代平安。
整个皇城,包括内城"斗筑居"和外城"中道庄"从整体平面来看,似一头北尾南的神龟,虽不能说惟妙惟肖,却也轮廓鲜明,因而又有"龟城"之说,寓千管水固之意……
内城北部建一高堡楼——河山楼,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河山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高有十丈。楼分七层,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
皇城相府的成名,除去自身厚重的文化底蕴,还得益于多种形式的宣传。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的拍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八音会表演
为了看表演等了半个多小时,没想到几分钟就结束了。
屯兵洞,可以藏800多人。
皇城相府陈氏宗祠
明清两代,皇城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述作繁盛,冠盖如林。祖居这里的陈氏家族更是明、清时期享有盛誉的文化巨族,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年--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词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且多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
在陈氏家族鼎盛期的康熙年间,居官者达16人之多,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父子同编一典《康熙字典》的盛况,堪称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建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两柱一楼式小牌楼,规模和装饰虽较逊色,但在大牌楼建成之前,仍不失为陈氏家族敬宗耀族、传世显荣的一个主要标志。
大学士府: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大门开于正南,入大门迎影壁东折为一狭儿庭院,东侧建如意门通东书院,南面为一倒座,北为二门,门两面三刀侧施八字影壁,明间内柱间设木质屏风,此为主人及贵或有重大事件里的通道,平时封闭。
八字影壁
正北厅堂悬有康熙为陈廷敬御笔牌匾"点翰堂"。
陈廷敬(1638-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顺治十五年( 1658年)中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日进起居注官、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为《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总阅官。康熙皇帝对他极为器重,曾多次赐诗、赐联、题字。致仕时,康熙帝在花甲之年,为他御书"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匾联,以示为其功德的褒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康熙特命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率满汉文武大臣前往祭奠,为御赐挽诗,其中有"世传诗赋重,国典玉衡平"之句。以示辞别。然后遣官护丧归葬故里。
陈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又是当朝宰相,是康熙的近臣、重臣。陈廷敬20岁走出这古城堡,中进土、入翰林,一生升迁28次,参与国家政要军机40余年,成为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为清王朝的发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为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辅佐作用,立下了显赫的功勋。
皇城相府的止园
这是古代文人墨客聚集、行酒令,吟诗作对、陶冶情操的地方。
止园的亭台楼阁和远处山上的文峰塔相映成趣。
皇城家宴
卖旅游纪念品的明清街。
距离皇城相府500米的地方就是郭峪古堡,郭峪村是陈廷敬祖辈居住的村子,“金谷十里长,才子出郭裕”自唐代起郭峪村就人才辈出。
郭峪也被有关专家誉为“中国乡村第一城”。村中有城,已属罕见,何况这里自古便是文风鼎盛之乡。文武兼备,巨商辈出,成就了郭峪的乡村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