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从今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144周年纪念日开始,游客将可以免费参观南京中山陵陵寝,而不用再购买80元一张的门票。
今年恰逢涨价“解禁”之年,一股门票涨价风正在兴起: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景区、青岛崂山景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云南民族村、四川宜宾蜀南竹海、山西平遥古城等知名景点都已经或即将提高门票价格,而中山陵陵寝免费开放仿佛一条鲶鱼,在涨价风之中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其实,我国景区景点的“门票经济”由来已久。不久前,来访的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就曾指出,大陆景点观光费用非常高,而像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自然景区,都是自然创造的景色,是中华儿女共同享有的,不应收取高额门票。
我们的不少景区似乎也觉得乱收费难以摆上台面,因此,不约而同地将“有利于文物保护”、“完善硬件设施”、“有效提升景区服务品质”作为“门票经济”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不少地方提出了“景区门票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却让公众找不到了理论的对象,其结果就是景区景点收费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扶摇直上。究其根本,实际上是有的地方政府受财政收入的压力,错误地把景区当作收入的“摇钱树”。而相关部门平时将景区收入对外宣称是“商业秘密”,而当每次需要提价时,却成了“成本连年高于收益”。这种对外托辞的所谓“保护景区”,“建设景区的需要”的借口,其实是将企业的成本支出搞成一笔糊涂账,将景区机构臃肿膨胀、成本日益增加的恶果最终转嫁到游客身上。
相比之下,国外不少风景名胜却是根本不要门票,即使卖门票,票价也普遍低廉,根本原因就在于一方面他们认为景区景点是是公众共享的名胜财富,地方只是管理者,并非所有者。另一方面,通过“低价策略”来弘扬民族文化,使其公益性与社会功能得到最大程度体现,一衣带水的台湾“没有一个寺庙要收费”就很能说明问题。与遥相呼应的是,此次南京市中山陵风景区免费开放,南京市政府就提出了“中山陵陵寝风景区应该由人民所共享、共有、共用”的口号,指出中山陵陵寝风景区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是共同的资源和财富。
景区门票价格确定要慎重,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利益的问题,还关系到景区的品牌形象,更折射出地方经济社会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因此,中山陵陵寝免费开放,说它是顺应民意、造福百姓、改善民生,一点也不为过。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更要以此为鉴,明确责任定位,加大投入力度,真正保证景区景点的公益性。否则,这许多的“被涨价”将无法根治,“留下买路钱”似的“门票经济”将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