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山在大邑县城北,山前一道小河缓缓流过。过得一座质朴的石桥,鹤鸣山雄伟宏丽的“迎仙阁”便矗立眼前了。迎仙阁传说为明代鹤鸣山道士迎接仙人张三丰所建。现为鹤鸣山道观的山门,上下三层,重檐歇山式建筑。第一层圆门内左奉青龙孟章神君,右奉白虎监兵神君,门背面供奉四值功曹。第二层中间奉道教护法神将王灵官,在第一层仰面可瞻。这些神均为道观的守护神。
立于迎仙阁下,但见燕雀翩翔,一片宁静祥和之态。抬眼远望,山中翠柏郁郁苍苍,一派空寂,偶尔露出的红瓦飞檐才告诉人们山中另有天地。
鹤鸣山传说是因为山形如覆瓮上有一块如鹤鸟鸣叫状奇石,故而得名。(历史上还曾另有称谓叫做鹄鸣山。)相传,东汉顺帝时,道教祖师张陵在此修炼,造作道书,自称天师,创立正一盟威道,又称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并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此山又曾是五斗米道的早期传教点,二十四治中的第三治鹤鸣神山太上治,因此,历来都把鹤鸣山看作是道教的发源地。
鹤鸣山自成为道教的发源地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道士,如五代的杜光庭,北宋陈希夷、明代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炼,至今留下不少遗迹和诗文传世。鹤鸣山奇丽的自然景观和道教胜迹,也吸引着不少文人名流。著名的宋代诗人陆游、文同等,都曾游览此山,咏题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