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飞来峰的形成
大约在距今240至340万年前,地球历史上出现了最后一次冰期。整个青藏高原被厚约2000多米的冰雪覆盖,龙门山脉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分布在汶川、茂县一带呈岩溶地貌的小山丘陵,也在这次冰期中被厚厚冰盖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在此期间,冰雪层受着每年四季气温 变化和降雪量及暴风雪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冰雪层的厚度时厚时薄(保持在1700至3000米之间)。当地球温度升高时,融化的冰雪就渗进石灰岩的裂隙中,并向裂隙处浸入;当地球温 度降低时裂隙中的水又结成冰。由于水在结冰时体积增大,又扩大了裂隙的宽度和长度。如 此经过几十万年的反复侵袭,石灰岩的裂隙越来越宽,石灰岩内部被支解。
200万年以后,也就是到了整个冰期的末期,气候转暖,青藏高原大冰盖开始溶解,大冰盖的东缘,即汶川、茂县一带,出现了大面积的整体由高向低,即由高原向盆地、由西向东的冰雪大滑坡,滑坡面积足有数百上千平方公里。想想:平均高度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大冰盖断裂成数百上千平方公里的一排冰山,从高处向海拔1000多米的汶川、茂县滑过来,可不象游乐园坐滑梯好玩的。其势可吞山河。
在冰雪层包裹之中的石灰岩小山,随着冰川滑动。刚开始时,由于冰川融化较少,“身体” 笨重,每年滑动距离不到1米。慢慢地,滑体底部的滑动面全面形成,气温也越来越高,冰川融化加速,滑动速度渐渐加快,冲击力可排山倒海!
许多万年以后,冰川溶化得所剩无几,雪水也流走,无力再带动被夹带的石灰岩小山时,这些小山便停留下来,一部分坐落在彭州市葛仙山,另一较完整的部分坐落到什邡八角与彭州交界处的大垭口,其滑行搬运的距离达50多公里。
在大垭口发现的10米厚的冰碛泥砾层,就是冰川滑体在运动中捎带来的,最大的石砾直径在1米以上,其历史约三、四百万年,地质学家称它为“冰川飘砾”,在八角大垭口的“冰川漂砾”遗迹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层由无数灰白、黄、褐、黑、灰等颜色的石块组成的断层。